歡迎光臨晉城市水務發(fā)展有限公司官方網站

          清廉故事7月第三期《陶弼:清廉有為素得人心》

          時間:2023/7/10 9:01:38 來源:本站編輯 瀏覽:912次

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

          陶弼:清廉有為素得人心


          (陶弼畫像)

          個人簡介

          陶弼(1015—1078), 字商翁,北宋湖南永州人,一生歷經真宗、仁宗、英宗和神宗四朝。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有二十多年是在廣西各地度過的,曾先后任陽朔主簿、柳州司理參軍、陽朔縣令,又攝興安令,后歷知賓、容、欽、邕、鼎、辰、順諸州,頗多善政,清廉有為。宋神宗元豐元年(1078)順州官舍逝世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陽朔縣令

          北宋慶歷年間,湖南山民起事,襲擾百姓。提點刑獄楊畋多次討伐失敗,遂起用陶弼。陶弼熟讀兵書,善謀略,最終取得了勝利,以軍功授陽朔縣主簿,后升陽朔縣令。陶弼作為父母官,能為百姓著想,他讓百姓在大道兩旁廣植林蔭樹。陽朔周圍數百里的大道像建起一條條陰涼的長廊,使出行的人畜免受烈日暴曬之苦。鄰縣的縣令看到,也紛紛仿效。他任興安縣令時,曾寫信勸桂州知州蕭固疏浚靈渠以通漕運,沒有得到響應。待李師中任廣南西路轉運使時,又勸說李師中疏浚靈渠。李師中采納了陶弼的意見,維修靈渠,采用“燎石以攻,既導既辟”的方法,清除渠內礙舟礁石,并將靈渠陡門增至三十六座,使百姓生活大大便利。后來交趾叛亂,北宋大軍出動征伐時,軍用物資就從這里運到南方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欽州知州

          嘉祐八年(1063),陶弼調任欽州知州。史書稱其在欽州“素得人心”。他安撫百姓,修葺城墻,疏通壕塹;重視教育,興辦儒學,培育人才,政績顯著。仁宗皇帝下璽書褒揚。陶弼還主持編修歷史上第一本《欽州志》。他愛才惜士,非常樂善好施,所得薪俸,除節(jié)儉自奉外,全部用來周濟孤寡窮人和有困難的人,而自己家里卻很貧困。他逝世后,妻子仍在鄉(xiāng)間租用的土屋內居住。由此可見陶弼為官之清廉,朝廷了解這一切后,報請皇帝授給他的五位家屬正祿。

          陶弼尊重和愛護百姓。他在欽州任滿調動時,欽州百姓戀戀不舍,深情挽留,竟至攔截橋梁,阻塞街道,不讓太守的官車離去,成為封建社會里百姓擁戴清官的一大觀。欽州境內多建立陶父碑來紀念他。他去世后,欽州民眾將他人祀名宦祠。

          (陶弼在欽州建造的天涯亭)

          邕州崇儀使

          宋治平二年(1065)陶弼首次以崇儀使知邕州,到任后,他著手組建被儂智高起事破壞的地方機構,采取安撫少數民族部落政策,息兵養(yǎng)生。周圍的少數民族紛紛獻上土特產請求歸附。邕州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(qū),民族關系比較復雜,有時矛盾還會很緊張。他根據這樣的特點,積極疏導和緩和矛盾。他對經常接觸百姓的衙役官僚“與之約法”、嚴禁漁利盤利百姓,不準胡作非為,不準收受各部落、民族使者、酋長帶來的禮品。

          為教育郡民,他在望仙坡上建起祭祀狄青、孫沔、余靖三位征儂(智高)將領的“三公祠”。后人把三公祠改為五公祠、六公祠。

          陶弼在邕州任上廣施仁政,使民眾安居樂業(yè)。期間,邕州曾暴雨成災,洪水泛濫。陶弼身先士卒,帶領軍民修筑堤壩,抗洪救災。他下令堵塞邕江江門,諭令全城百姓士兵往高處搬遷,并召集僚吏賦役,設置一千多個土袋子,洪水從孔穴灌入時便用土袋子堵住。水災造成了全城饑荒,陶弼果斷命令開倉賑濟并派船送飯給城外的災民。水災雖然持續(xù)了半個月,但由于陶弼措施得當,民眾損失不是很大。他把洪災給邕州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的程度,因而深受邕州人民愛戴。他去世后,邕州人民曾在城內建陶使君祠紀念他。

           


          中文无码av在线五月丁,av天天久久夜夜,亚洲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,AV中文字幕网址 亚洲国产小电影在线观看高清 精品免费无码毛片